他下岗创业22年,实现了自己多年的理想与追求;他养蜜蜂35载,诠释了甜蜜事业的艰辛与欢乐,他就是镇赉县镇赉镇南郊蜂场经理赵德成。多年来,他乘风破浪、诚信经营,使自己的蜂产业不断壮大。
子承父业,成就甜蜜事业
在镇赉养蜂协会的几十个会员中,52岁的赵德成是有名的行家里手,把蜂产业打理得风生水起。他从17岁开始就向父亲学习养蜂技术,从管理蜂群到如何分箱、并箱;从脱蜜到搅蜜、过滤,所有流程,他都轻车熟路。1993年,他和妻子王凤芝分别从变压器厂和副食品商场下岗后,从父亲手中接过养蜂事业,成为职业养蜂人。那时,由于资金不足、销路不畅,他们在自家不足百平方米的小院子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。随着多年的实践积累和资金积累,赵德成在历经19年的打拼后,蜂产业发展迅速。2011年,他投资50万元创办南郊蜂场,实现了蜂产业规模扩大化的梦想。他把原来的50箱养蜂规模发展到目前的200箱;由原来养蜂小院发展到目前1万多平方米的南郊蜂场,为实现这个梦想他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汗水。
放蜂途中,饱尝创业艰辛
事业从小干到大,小路由窄变宽,凝聚着养蜂人的无尽艰辛。每年6月至9月份,赵德成夫妻俩就雇佣一辆卡车载着200个蜂箱开始远行。22年来,他们的足迹踏遍了从镇赉到阿尔山的线路,在山区里找寻开阔的原野放蜂。一个帐篷就是他们在异乡的家。直到9月末,蜜蜂流蜜期他们才能踏上归途。放蜂期,山区的空气虽新鲜、温润、无污染,但潮湿却令他们苦不堪言。平时生活用水,要骑着摩托车到几十里外地方找,几天也舍不得用水洗脸。2008年以前,所处山区没有架设信号塔,需要和外界联系时,就得翻山越岭到几十公里外去打电话。对孩子的思念、对老人的牵挂都在放蜂中渐渐消磨。有时赶上连雨天,涨水时大水把他们隔在山的这一边,最长的时候他们夫妻俩7天吃不上蔬菜,在帐篷里用带来的液化气罐天天做面汤。直到河水回落,他们才能回到车上取出蔬菜。20多年来,他们每年都到索伦牧场放蜂,这里的干部、牧民和他们非常熟悉,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对为人憨厚的夫妻。一次,过河时正逢下大雨,正当他们感到无助时,当地的老百姓开着自己的车帮助他们运蜂箱渡河,让他们感到了异乡的温暖。2013年,他们把帐篷误插在泉眼之上,雨后泉涌,夜晚他们被汩汩的水声惊醒,眼看着水在帐篷中冒泡,他们一夜未眠,把所有的蜂箱垫起来,抬高了帐篷才没有被水淹到。有时,还要防止野猪、狍子和蛇来侵袭蜂箱,时常不敢入睡。装车、卸车,劳动强度较大,有的工人不掌握技巧,把蜂箱弄散架,蜜蜂从蜂箱中四处飞散蜇人。弄得十几个装车的人都吓跑了,赵德成只好一个人硬顶着被蜂蜇的危险搬箱,自己常常被蜇得遍体鳞伤,他说:“这蜜蜂可不认人,但能准确找到自己的蜂箱,不管飞出多远都能回到自己的蜂巢,这就是它们的可爱之处。”每次达到目的地后,他们先调理蜂群,脱粉期过后进入采蜜期,开始转场,进入又一个葵花场地,蜜蜂授粉一个月后,他们将蜂箱打包、装箱回家。到家后,他们又忙着管理、收蜜、做蜂群越冬和峰产品销售工作。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,他们就像不知疲惫的蜜蜂一样忙碌着。
品质坚守,收获创业成果
赵德成家的蜂蜜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着原生态的品质,小蜜蜂从遥远的阿尔山采蜜,酿出的槐花蜜、百花蜜和葵花蜜,还有蜂胶、蜂王浆、花粉,这些没有任何食品添加剂的绿色蜂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,远销到大连、北京、沈阳、霍林河等地,每年发售蜂产品达2000公斤以上。高峰时期,一年蜂蜜产量可达4000至5000公斤。随着目前葵花生长期缩短、种植面积减少,加之蜜蜂的新老更替,导致蜂群不壮,蜂蜜产量明显下降,降至一年2500公斤至3500公斤。尽管如此,赵德成仍诚信经营,他的蜂产品从不掺假。在他看来,蜜蜂是他事业的根,而诚信则是事业里不竭的生命力,支撑他乘风破浪驰骋商海。他不仅传承了父业,更秉承了父亲一生不曾动摇的职业精神:把蜜蜂辛勤酿造的好蜜带给千家万户,绝不受利益驱使玷污蜜蜂的纯洁与蜂蜜的甘甜。
(责任编辑:新闻编辑) |